无限的方块创造无边的世界,广阔的天地容纳着一起冒险的你和我。在热闹的《我的世界》社区里,冒险家们时而分享收获的喜悦,时而畅谈冒险之路上的见闻,时而讨论过关斩将的游戏技巧,大家交友互动,其乐无穷,但总有些习惯了腼腆的小冒险家们喜欢一个人埋头苦干,如何才能克服“害羞”,提升社交能力呢?《我的世界》首席体验官Dr.魏将和大家分享他的独门秘诀!
孩子真的害羞吗?
你觉得你家的宝宝害羞吗?以前他明明是个小天使,见人就笑,逢人就招手,可2岁之后,忽然像变了一个人,见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喜欢躲在一边,或者躲在爸爸妈妈身后,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敢回话。
这种害羞甚至会延伸到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不跟大伙儿一起玩,比如旁边有个小朋友在玩积木,他都走到人家身边了,就是不跟人家打招呼,而是自己拿起积木默默地玩了起来,两个人可以各玩各的,几十分钟一句话也不说,直到玩够了两人可能一句话也没有说,如果大人这样表现,我们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或者认为是酷的表现,可是作为孩子,这到底是不是太害羞的性格?
其实不是,上面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正常的,我们知道,婴儿有所谓的“陌生人规律”。一般到八九个月大的时候,被陌生人抱会哭,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他的记忆系统成熟了。当
然,每个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间稍有差异,这种突然害怕陌生人的表现和他们大脑中的记忆系统的成熟有关,表明孩子已经有能力记住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别,但很多孩子到了2岁以后,还会再经历陌生人效应。一直到4岁左右,这种焦虑才逐渐消失,你会发现2岁以后还开朗活泼的宝宝,突然又开始怕生了。其实,你不用担心,这是他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
里面说的跟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玩同一类玩具,但是两个人就是不交流,这种游戏方式叫做“平行游戏”。两人就像两条平行线,去往同样的方向,就是不交会。平行游戏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一个过程,孩子很小的时候,会先玩单独游戏,但是,大孩子会慢慢地开始玩社交类游戏,比如我们熟悉的过家家游戏,就是几个小孩玩角色扮演,你是爸爸,我是妈妈,他是宝宝,在这类游戏中,孩子需要互动才能推进游戏。其中,语言交流是必须的,孩子会说:“我缺一个弯的积木,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我们搭个窗户好吗?”而且社交类游戏需要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照顾别人的情绪,学会适当的礼让,所以,社交类游戏会对孩子的大脑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的,一般2岁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在4岁之前,非社交游戏是孩子玩得最多的游戏形式,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并不能说明他害羞,只能说明他正常。
不少冒险家在《我的世界》探险的旅途中同样也经历了从独立游戏到社交游戏的过程。还记得当初渺小的你在广阔的世界中四处游荡的岁月?你建设了豪华的宫殿,做起了没有一个国民和手下的帝王,你设计了巨大的城市,可所有的房屋都只属于你——唯一一个市民,你看到了美丽的日出,身边却只有一棵孤独的仙人掌。后来,你进入了朋友的世界,加入了租赁服,甚至来到了大型的网络服务器,认识了很多同样心怀梦想的冒险家,和他们一起分享,一起探险,一起建筑,在鸟语花香的野外一起共享甜蜜的蛋糕!
就算你家孩子比其他同龄段孩子还要更害羞一些,也不用担心,害羞是个特质,不是缺点,有的孩子可能只是比较谨慎,或者思考比较多,所以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反应稍微慢一些,但并不代表他害怕或者不喜欢社交。
在《我的世界》里你也遇到和社区里的小伙伴久久不回复你的问候?或者向租赁服的主人申请进入他们的世界却久久没有得到允许?或许别人考虑十分慎重,担心好交朋友的你是热爱捣乱的破坏党呢?不如自己开创一个鼓励交友的租赁服,在广阔的世界里和小伙伴们尽情嬉戏吧!
孩子社交,父母需要避免的三个误区
Dr.魏常常担心有些家长强硬地把害羞的孩子从“后台”拖到“前台”,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不害羞,这是很有害的,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误区一、做孩子的代言人
有一次Dr.魏遇到一个强势的妈妈,Dr.魏问她女儿:“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她女儿3岁的样子,看看Dr.魏,看看妈妈,想说话但是有点儿害羞,这时候,她妈妈就抢话了:“她叫某某某。”然后又转过头来对孩子说:“叔叔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啊?” Dr.魏怕妈妈吓着孩子,就又轻轻问了一句:“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小女孩这次又看看Dr.魏,再看看妈妈,还是没有开口,她妈妈抢着说:“她可喜欢吃巧克力了,在家里每天至少要吃一块!”然后跟Dr.魏道歉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这孩子太害羞了。”
Dr.魏赶紧把这位妈妈拉到一边,悄悄跟她说:“您得让宝宝自己说话啊,给她点儿时间,您刚才一个人把两个人的戏份都抢了,她当然没机会说话了。而且,这次说话交谈的经历,可能变成她的一个负面经历,将来她会更害怕跟陌生人交谈。”这个妈妈的行为就是过度干预的例子。
误区二、草率地给孩子贴标签
另一种家长要尽力避免的情况,就是草率地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抱歉,我这孩子就是太害羞了。”其实,孩子都非常敏感,这样的贴标签式的语言会让他认为害羞是件很不好的事情,而且自己出了问题,有时候,孩子干脆躲在
“害羞”的标签下面,觉得自己有理由不去跟别人交往,大人不是说自己害羞吗?
误区三、过度保护孩子
还有一种害羞源于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长辈,往往会过度保护孩子,总对孩子说“不要乱跑”、“当心”。这会让孩子认为这个世界很危险,于是变得不愿意主动探索胆小退缩,对人害羞了。
当你初次来到《我的世界》,乱走了一天到了晚上,被可怕的僵尸残忍地送回重生点时,你是否也害怕过黑夜,躲在狭窄的山洞里不敢出去呢?只有当自己变得强大,敢于踏出避难所与僵尸搏斗了,你才会发现,杀死僵尸还能捡到铠甲!
总结一下,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方,这不是大问题,有时候这跟他的大脑发育和能力发展有关,有时候是孩子的心理特质问题,家长千万不要反应过度。当然,你也得避免一些会让孩子过度害羞的言行,你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何培养一个开朗的孩子?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害羞,培养一个开朗的孩子呢?发展心理学家和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博士对此给了Dr.魏一些专业的建议。
手把手教孩子融入别人的圈子
第一个方法是教孩子怎样跟人打招呼,怎样加入别人的圈子。孩子看见其他孩子在玩,想加入,但是又不敢,这时候你可以出场了,首先,你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把他带到身边一起观察,亲身介绍那些人都是谁,让他心里有底,时机一成熟,那可以直接建议他跟那些孩子说:“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积木?”“我可以跟你们一起运沙子吗?”这就是手把手地教孩子观察他人并发起互动的方法。
如果孩子还是过于害羞,不好意思主动去搭话,这时候家长就得主动一点,加入对话中,再把孩子引到话题中。
这种手把手的教,还有其他多种方式,比如你还可以担任“介绍人”的角色,假设小朋友在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愿意做一个新病人吗?”然后跟扮演“医生”的孩子说:“医生,你今天很忙啊,又来了一个新病人,问问他哪里不舒服?”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的孩子介绍到游戏里了。
又比如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很想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但他不知道怎么开始。他的“高光时刻”又来了,你可以引出话题,故意大声道:“宝宝,你今天穿了小猪佩奇的衣服,太有趣了,你要和朋友们分享吗?”这个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注意到了你的孩子,等到孩子熟悉了新环境,你可以进一步推动孩子们的对话,你可以说:“我们家宝宝最喜欢小猪佩奇了,宝宝来给我们讲讲小猪佩奇的故事吧,大家一定很喜欢听。”
在《我的世界》里你想要让自己的租赁服变得更加活跃?也可以尝试一下经常引出话题哦?例如今天服内全员一起去采集野花,或者今天让大家一起去进行地狱大探险,挖矿大风暴,建筑大比赛,末地大挑战等等,让大家更加活跃起来!
主动组织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第二个方法,是Dr.魏个人喜欢的方式,就是与其出去找圈子,不如家长主动组织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还不是很会跟小朋友玩,也不会同时应对很多人,这时候一次只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就行了,你可以安排一些适合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游戏,家长也可以加入进来,起示范作用,教孩子怎么玩。你可以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唱唱童谣,玩玩拍手游戏,孩子三四岁时候,就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你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角色,都参与到游戏中来。注意,不要安排看动画片这种活动,而是多安排一些有互动的活动,比如一起画画,角色扮演游戏等。
组织这种游戏,有些细节要注意。比如,你给小朋友们提供的玩具,种类和数量是否恰当,玩具不能太多,但是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话,孩子们各自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互动就少了。玩具太少的话,容易引起孩子之间的争抢。此外,为了让孩子们互动起来,你可以安排同一个主题的玩具,这样,两三个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在同一主题玩上一段时间,也有利于他们互动。
同一个主题里的玩家很容易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在多元化的《我的世界》里,有建筑,红石,指令,闯关等等的许多主题,从而形成很多不同的群体,选择你喜欢的群体,加入到他们的大家庭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组织活动还有一个小秘诀,就是你作为组织者,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给你的孩子安排一个“特别的角色”。比如Dr.魏的女儿跟别的孩子玩办家家酒画画游戏的时候,Dr.魏特意让她来做“妈妈管理员”,给其他小朋友“早餐”——彩色蜡笔,每个孩子要“吃饭”(换不同颜色的笔)的时候,都需要通过她来重新分配。这个角色让小朋友们觉得你的孩子有能力,会管理,也更愿意跟她玩,你的孩子也会更有自信,更加开朗。
不分享的孩子都是自私吗?
关于孩子的“社交”,另一个让很多家长头疼的是“分享”。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不愿意跟别人分享。Dr.魏有时候也看到,孩子甲想要孩子乙的玩具,乙的父母就跟孩子说:“我们要分享玩具,给他玩吧。”孩子乙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交出了玩具。
的确,分享是美德,但是,很多家长教孩子分享的方法很不恰当的。他们只是一味地教孩子交出玩具,要知道,分享不只是让孩子把玩具给别人那么简单,这背后大有学问。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他说企业中有三种人,分别是乐于分享的付出者,最求利益的获取者和斤斤计较的互利者,这三种人谁在公司里最成功的呢?是付出者,但是,最不成功的恰恰也是付出者,这是怎么回事呢?格兰他教授分析后发现,那些最不成功的发出者只会利人不会利己,他们往往会帮助别人耽误了自己的工作,最容易成功的是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付出者,他们不但会分享,而且善分享,知道怎么在获利和付出之间保持平衡,能够因为帮助别人得到更多机会,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工作进度。
可是,学会恰当的付出和收获是人生重要的智慧之一,所以, “孩子会不会分享玩具”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分享智慧。
“爱”分享不如“善”分享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一味付出,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后结果也不如意的人。可能从小时候起,他们的父母就是强调要分享,却没有帮他们养成正确的分享概念。那么,怎样才能帮孩子学会真正的分享呢?这里面有三个关键。
理解别人的情绪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就要先激发他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
2015年德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就会更慷慨,如果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自私会给空手而归的其他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会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向孩子澄清他人的感受,这能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沿用开头的例子,一个孩子想要你家孩子的玩具,你家孩子看起来不是很愿意,你就可以问一问他:“你觉得你要是不给玩具,这个小朋友会是什么感受呢呀?”你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人的情绪,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他看起来是不是有些伤心了啊?”
注意,这个过程中不要帮孩子做主,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开始思考“他人的情绪”。如果孩子觉察到了他人的情绪,说:“他会很伤心”,你就可以进一步问:“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办呢?”注意,这个时候重在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始终给孩子分享和不分享的选择权。
如果孩子思考完还是决定不分享,那就算了,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要给孩子贴自私的标签,前面提到的德国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如果跟孩子澄清完他人的感受,就算这一次孩子不分享,之后孩子的分享行为会大大增加
所以,如果孩子好像不会换位思考,不愿意分享,你也不用焦虑。引导他体会情绪,给他时间,孩子在两三岁左右慢慢知道“分享”这个概念,他会变得越来越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慢慢自发和自主地分享。
培养物权意识
理解别人的情绪,这一点受孩子的年龄影响很大,都是物权意识的培养不受年龄影响。物权意识就是对一件物品的所有权的理解,比如孩子知道家里的哪些东西属于父母,哪些东西属于自己,你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植入物权意识,尽早培养,越早越好。
在《我的世界》里物权意识也非常重要,虽然游戏里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每个玩家家里宝箱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来之不易的,它们各有归属,要清楚,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哪些东西不属于自己,不是自己的不能随便拿。
你可能会问,孩子物权意识越强,觉得这东西是自己的,会不会就越不想分享呢?事实上正好相反,孩子物权意识越强,越愿意分享。因为孩子知道,这个玩具是我的,我借给你玩,不等于它就变成你的,他最后还是会回到我的手上。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增强孩子的物权意识呢?比如,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强调“我的”“我们的”“他的”“他们的”,帮孩子强化所有权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2岁的时候,会开始自发地使用到这种词语,而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首先学会说“我的”,然后才学会说“他/她的”或“你的”,说明他们首先对自己的东西萌发出所有权意识,当你发现孩子开始使用含有“我的”这样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刻意帮他强调一下各种物品的所有权是属于谁的,你可以对他说:“这个玩具是宝宝的,这个背包是爸爸的,那件衣服是妈妈的。”
研究发现,学会熟练地说“我的”或“你的”的2岁孩子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会更加看重,但同时也更有可能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
如果孩子是在公共区域跟其他人共享物品,比如在公共图书馆看绘本,或者在游乐园大家一起玩玩具,你可以提前跟孩子理清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你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我们到这里玩的玩具,跟在家里玩的玩具不一样,我们只能暂时玩一下,不能带哪些玩具走,也不能一直拿着玩不给别的小朋友。”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孩子才更可能把玩具让出去。
如果其他小朋友先拿到了玩具,你的孩子也想玩,你可以让孩子理解先到先得的概念,你可以说:“这个小朋友还在玩这个玩具呢,等他不玩了再来玩,现在我们一边玩那边那个玩具一边等,好不好?”
学会说“不”
美国的社交软件上曾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位美国妈妈面对公园里一群强迫她儿子卡森“分享”出自己玩具卡车的孩子,还有周围家长的冷嘲热讽,选择了顶住压力,站在孩子这一边,这位妈妈说:“孩子,你不是必须要去分享”,这件事情激起了美国网友的热烈赞同。亚当·格兰特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中提到,小男孩卡森的玩具实际上是带给他认识的好朋友玩的,所以他不想分享给这群陌生人,妈妈看出了卡森的心思,就鼓励他拒绝:“如果你不想,你可以说不。”
如果对方有不合理要求,明知道孩子不愿意,还一味要求他分享,这是不尊重孩子的物权,这个时候你要帮助孩子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你急着想显示自己的慷慨,把玩具一下就给了别人,这个时候孩子就迷糊了,到底这个玩具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为什么别人可以拿走?
学会说“不”在《我的世界》里也同样重要。爽甜的苹果,珍贵的钻石,闪烁的海晶灯,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尝试无数失败才得到的宝物,想让它们永远属于自己?那就学会对索求者说“不”!
别忘了及时表扬
最后,不要忘记表扬你的孩子,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很难理解分享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特别用表扬来强化分享这个行为,但是,表扬是有技巧的。
有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孩子接受不同类型的表扬,对于一组孩子,他们只是表扬分享的行为:“你把你的一些弹珠给那些可怜的孩子,这是一件很好的有益的事情。”对于另外一组孩子,他们赞扬了孩子行动背后的品质:“我就知道你是那种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你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研究者发现,几个星期后,当孩子面对更多的给予和分享机会时,品质被表扬的孩子比行动被表扬的孩子分享得更多,因为,孩子想的是,我是一个好人,我们曾经探讨过表扬的技巧,对孩子学习,不表扬聪明,而是表扬努力,同理,对于孩子的一些道德品质,不表扬行为,而是表扬品质。
我经常给《我的世界》里的组件点“五个鸡腿的好评”。这不只是对组件制作精美,体验轻松愉快的赞美,更是对开发者们劳动的肯定和支持,既是表扬他们的组件,更是表扬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的精神。
小结
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大方,其实是正常的,不要给他贴上“害羞”的标签,平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强迫或者过于保护,都会使孩子更加退缩,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正确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一方面,你要帮助孩子进入社交场景,手把手教他观察人群,介绍他加入人群。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让小孩子到家里来玩,甚至可以给孩子安排重要角色,直接锻炼他的社交能力。
你有没有觉得那些帮孩子融入人群的窍门,其实也适用于我们大人?我们经常需要融入不同的团体和社群,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因为陌生感而害羞,其实上述技巧也可以帮到我们,这就是Dr.魏说的育儿育己,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只要家长的心态轻松,不急不躁,加上正确的方法,那么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一定能成为社交高手。小冒险家们在《我的世界》的探险之旅上有多少好友相伴呢,不如用上这些技巧,到游戏中来认识更多的好友吧!
网易大神是网易游戏旗下的精英玩家社区。这里汇聚了广大精英玩家、游戏圈红人、行业大咖,集合了网易独家的官方资讯和福利趣闻,旨在为玩家打造一个丰富的游戏兴趣社交圈。玩家可以在网易大神与游戏中的好友实时聊天、多元互动;以游戏会友,结交更多游戏同好,和大神一起发现更多游戏乐趣。
官方网站:https://ds.163.com
官方微信:wyds_163